企业动态

五年砥砺行 喜庆二十大 | 组织人事部党支部:强基固本促发展 擎旗奋进新征程
发布于:2022-12-21  来源:重庆交通开投集团  编辑:孙启凡  责编:龚梦源 田薇琳  终审:陈伟红

  党的十九大以来,组织人事部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落实集团党委党建“提能”工程系列部署安排,基层党组织建设、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等工作序时推进、落地开花。

紧扣“三个环节”,管党治党责任进一步压实

  建立知责明责覆盖体系。每年签订《党建责任书》,印发《党建工作责任手册》,健全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分管领导直接责任、牵头部门具体责任“四位一体”责任体系,党建工作目标任务清晰明确。

  建立履责督责落实机制。逐级建立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224个,党委书记带头做到“六个一”,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五带头、五表率”,形成以上率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抓实日常跟踪督促,打出“月度跟踪、半年督导、年度述职、专项抽查”组合拳,压茬推进重点工作、突出解决难点问题。

  建立述责考责保障制度。构建“定量+定性”党建考评体系,全覆盖推行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企业领导班子及成员年度综合考核评价,形成评优评先看党建、绩效兑现看党建、干部选用看党建的鲜明导向。

微信图片_20221221082235_调整大小.jpg

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

抓实“三项工程,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进一步增强

  深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党的建设“提能”工程,落实基层党建推进年、“落实条例、提升质量”专项行动工作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严格落实“四同步”要求,把支部建在车场站场、一线网点、建设工地,严格组织体系设置,实现党的组织应建尽建、党员空白班组全面消除。五年来,集团新增党组织345个,现有党组织583个,其中,党委43个,党总支28个,党支部512个。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配备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3250名;发展党员1835名,培训入党积极分子2280人次、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工作者1605人次;集团现有党员9369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7719名,35岁及以下党员3246名。制定《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基层党组织党建活动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20多项,编印《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指导手册》《发展党员工作参考手册》等工具书5套,“1+N”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

  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工程。持续开展党员身边“三无”活动,深化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经验做法,创建党员先锋岗425个、党员责任区1661个,命名集团级党员先锋岗(个人)20名、党员先锋岗(集体)10个、党员示范责任区10个,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联系群众、服务生产、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主动奉献、积极作为。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集团党员积极赴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惠及群众超1.5万人,抓住“小切口”服务“大民生”的具体实践得到进一步深化。面对疫情大考,各级党组织闻令而动,成立管控区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主动亮身份、践承诺,让党旗始终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1名党员荣获全国、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9名党员荣获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5个党组织荣获市国资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集团党委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299人次、优秀党务工作者274人次、先进基层党组织188个。

深化党建品牌培树工程。扎实开展“一企业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活动,指导所属党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全力打造党建品牌,相继培育推出“铁”字号、“山城的红色专列”、“‘5优’维保先锋”等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特色品牌,打造党建示范点5个,推荐申报市属国有企业“四强四好”党支部20个,推动党建品牌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形成“培养一个、带动一片,提升一个、影响一片”的良好工作氛围。

微信图片_20221221082240_调整大小.jpg

创建“四强四好”党支部,命名党建示范点5个,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微信图片_20221221082244_调整大小.jpg

设立党员责任区1661个,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着眼“三个维度”,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健全

  强化制度建设力度。围绕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先后修订完善中层干部管理、外派专职高管管理、外部董事管理、员工职级管理、企业领导人员综合考核等相关制度,进一步推进选人用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工作质量和水平。

  拓展选人用人深度。选任程序更加严谨。研究制定党委书记专题会议事规则,将人事酝酿环节规范化、程序化。严格执行“四必核”,对酝酿人选的干部人事档案、党风廉政意见、信访举报情况、个人有关事项做到应查必查、早查早核,并按有关要求落实廉政意见双签字。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选用干部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党委委员对任职人选充分发表意见,每名干部任免均进行无记名票决。研究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办法,全程记录干部选任的每道程序、每个事项,形成干部选拔任用责任闭环。中层管理人员结构显著优化。始终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进一步开阔选拔视野、拓宽来源渠道,下大力气解决集团中层干部来源单一、平均年龄较大及本部职工成长通道闭塞等问题。集团本部一大批优秀骨干成长为中层管理人员,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职称水平均有显著改善,干部梯队建设初具雏形。集团党委目前直接管理中层干部130名,五年来,从市级部门、区县党政机关、市属国企等单位选拔中层干部11名,集团本部成长32名,推荐1名干部成长为市管领导干部,推荐1名干部到市级部门挂任领导班子成员。“80后”中层干部从2017年的1名增加到21名,研究生以上学历干部从34名增加到53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干部从75名增加到117名。优秀年轻干部队伍日益充盈。始终把年轻干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逐渐形成日常发现、动态管理、持续培养的工作机制。通过年轻干部专题调研、谈心谈话、顶岗锻炼、专项培训等形式,掌握集团系统优秀年轻干部31名,并结合实际表现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有进有出,年轻干部库始终保持一池活水。对所属企业干部人事工作管控取得突破。深刻领会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一盘棋”使用干部,先后就所属企业中层干部管理、机构编制调整、职级管理等工作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和指导意见,有效形成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的良好工作纪律。五年来,集团本部18名职工交流到所属企业担任中层干部,所属企业13名中层干部实现横向交流,选人用人风气得到明显改善,干部人事工作宏观管理得到有效保障,为集团系统干部队伍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本部机构职级改革取得重大成效。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市国资委“去机关化”及国企改革相关要求,按照“小总部、大产业”的改革思路,聚焦党建统领、战略管控、资本运营、资源统筹、干部管理、风险管控等职能,对集团本部机构进行优化调整,强化前期规划设计及TOD开发工作力量,全面落实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依托数字化转型让相关业务中心逐步落地。五年来,采取人才引进、社会招聘等方式招录优秀人才88名,为集团干部队伍注入源头活水。配套修订本部职工职级管理办法,将本部一般管理人员职级分为10级,让职工工作更加有盼头、有念想。五年来,员工职级晋升134人次,切实打通一般管理人员职级上升通道,形成担当作为者优先晋升的良好风向。

  提升干部监督高度。坚持聚焦政治建设,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监督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把牢政治监督主线、紧盯“一把手”监督关键人员、把握干部选拔关键环节,认真执行年度报告选人用人工作制度。严密组织专项治理,开展领导干部违规兼职摸排专项清理、领导干部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专项清理等。严格日常监督,设立干部监督电话专线,严查信访举报。印发选拔任用工作提醒函,建立选人用人常态化检查制度,对所属企业定期开展党委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干部人事档案专项检查等,及时发现和查摆所属企业干部选拔、档案专审等方面问题,并动真碰硬督促整改,有力推动所属企业干部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坚持“三个优化”,人才队伍活力进一步释放

  优化机制,统筹人才政策制定。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集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开展集团系统人才工作。成立集团人才规划与培训中心,进一步健全人才培训培养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实施全员素质提升工程。

  优化服务,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推动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咨询、研发、交流、育人、评价为核心的五大平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现象,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按专业分类用好、用活人才。获批重庆市公共交通技工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黄德勇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运输职院国家级(筹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国家级平台3个,增设陈晔市级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官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市级平台9个,增设张磊技师工作室、轨道列车司机大师工作室等企业级平台8个,集团高层次人才平台不断充实。推动定制培养。聚焦集团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前沿和重点领域,注重精准发力,进一步加强关键岗位管理人员和急需紧缺管理人才的培养,组织技术骨干和紧缺人才到专业院校交流培养50余人。建立187人的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经营管理人才库,纳入重点培养。推进人才评价。深化职称改革,规范职称评审程序,加强职称评审管理;全方位、各领域打破专业技能与专业技术之间的屏障,构建双向互通成长通道,确保能够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才。持续深化继续教育,鼓励年轻员工积极开展学历升级教育和相关职称评定。近五年来集团学历提升约1200余人,评聘职称4000余人次。深化职业资格改革,申请技能鉴定(认定)权限,规范鉴定(认定)流程,每年开展技能鉴定(认定)约13000余人次,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得到较大调动。加大人才激励。印发《优秀人才及示范团队推荐选拔管理办法(试行)》,新增入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交通行业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国家级专家及人才18名,入选重庆市优秀企业家、重庆市年度经济人物、重庆英才计划等市级专家及人才33名,人才成长成才激励作用不断加强。

  优化协调,构建人才整体合力。大力促进“师带徒”全覆盖。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产教互保共赢的学习型、创新型、智慧型人才发展模式,结合集团现有职教和培训资源,打造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新模式,切实发挥“产学研”联合优势。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新入职员工师带徒全覆盖,开展双千双师交流培养28人次,新型师带徒培养1500余人。推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探索实施“订单+学徒”培养模式,签订订单学员500余人。所属轨道集团新型学徒制培养工作,作为企业典型经验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编制的《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指南》。大力促进岗位练兵常态化。陆续承办“巴渝工匠”杯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系列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十二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地区、行业赛事100余场,2万余人次参赛,以赛代训成效显著。大力促进专业技术科学化。由“引进人才为主、培养人才为辅”逐步转变为“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开展各类专家指导、技术交流、高级研修等活动,健全“塔尖”“塔基”人才培育体系。

微信图片_20221221082253_调整大小.jpg

集团参加在重庆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大会

微信图片_20221221082256_调整大小.jpg

2021年重庆公交修理工技能竞赛

微信图片_20221221082258_调整大小..png

集团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重庆市选拔赛

注重“三个聚焦”,经理层动力活力进一步激发

  聚焦统筹协调,完善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决策部署,牢牢抓住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这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牛鼻子”,激发经理层成员动力活力,提升企业市场化、现代化经营水平。高度重视,统筹推进。集团及各单位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领导靠前指挥、集团上下协同发力,多次召开党委会、专题推进会研究部署。建章立制,夯实基础。构建经理层成员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1+3+N”制度体系(即:1个办法+3个模板+N个配套制度),同步抓好领导人员综合评价、经营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工资总额、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修订,系统打通选任、考核、激励、退出各环节,初步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经营责任制。分级分类,试点先行。按照“分级分类、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原则,2020年在集团本部及所属二级企业层面先期推行,2021年逐步在所属各级子企业全面推广。

  聚焦科学考核,完善目标设置。以岗定责,突出差异性。坚持以“岗”定责、以“岗”考责,做到“一人一岗”制定岗位聘任协议,“一人一表”科学分类设置契约目标,实现差异化考核,个性化指标权重原则上应高于50%,避免工作任务“一刀切”、责权利“不对等”。鼓励摸高,突出挑战性。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分工,按照定量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综合上级部门考核任务、集团年度重点工作目标、企业“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历史数据、行业对标情况等方面,确定每位经理层成员的年度和任期考核内容和指标。个人年度个性化考核指标中,根据重要程度、权重等明确个人主要指标,主要指标须与岗位职责高度匹配,主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科学制定富有挑战性的考核目标,原则上参考近3年最好水平设置,部分企业结合实际,针对实际完成值好于考核目标时设置加分项,鼓励经理层挑战历史最好水平。过程管控,突出动态性。动态跟进集团及各所属企业主要考核目标任务完成进度,坚持重点专项督查和日常进度跟踪相结合,建立“月例会、季总结、年报告”工作机制,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推进不力、进度滞后、问题较多的企业进行督办,建立生产经营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实现台账式管理,找准问题和短板,定准对策措施,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将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专项工作作为三项制度改革评估重要内容,纳入各单位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党建考核,确保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取得实效。

  聚焦推广应用,完善刚性兑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断探索扩大实施范围。坚持“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原则,在集团本部及所属子企业经理层成员中全面推行。部分子企业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参照借鉴任期制与契约化模式,将该管理方式延伸至其他副职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签订岗位聘任协议或考核责任书,共计460余人次。灵活调整,动态管理,确保工作责任有效衔接。各企业严格按照岗位职责和任务分工,一人一岗逐人签订差异化的岗位聘任协议、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等契约文本。部分企业针对子企业小、散、多等历史特点,由执行董事或总经理与上级代管企业签订有关协议或责任书,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体制。部分企业任期中出现经理层成员或岗位职责分工调整,采用灵活设置聘任期限、动态管理岗位职责的方式,及时补签完善聘任协议和考核责任书,较好地处理离任者与继任者间的过渡关系,有效地保障责任担当不落空、工作任务不断档。薪级联动,刚性兑现,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在薪酬兑现环节,在相关契约中明确业绩贡献与薪酬兑现的关联规则,根据经营业绩考核结果刚性兑现,按贡献大小充分拉开差距。在退出环节,在相关契约中明确经理层成员退出“底线”,从制度层面打通经理层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奋进新征程,组织人事部党支部将在集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直属党委的关心指导下,完整准确全面理解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到组织工作各方面,在助推集团高质量发展中贡献新力量、展现新作为。

  (作者:汤小燕 马海丽)